最终,由于魏天子的默许与纵容,户部尚书李粱只能选择妥协,对肃氏商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不得不说,魏国国内并不缺少人才,这不,在短短时间内,国内迅速出现了第二个、第三个以及更多商会,比如宋郡人陶洪建立的陶氏互助商会,安陵人文少伯建立的文介子商会。
一时间,魏国国内诸多商会仿佛是雨后春笋般,一个挨一个地冒了出来。
但是对于这些所谓的商会,户部尚书李粱其实并不在意,因为这些商会的运输能力很一般,虽说某些商会也拥有船队,可那些小船的运载量,如何能与魏国目前最大的甲级商船相提并论?
不得不说,对户部威胁最大的,仍然是肃氏商会。
因为肃氏商水的背后是肃王赵弘润,而肃王赵弘润执掌着冶造局,而冶造局辖下的营造司,又是目前唯一能打造甲级大船的存在。
这意味着,只要肃氏商会愿意,他们随时都能组建赶超户部的庞大船队。
对此,李粱只能再次与赵弘润商议,限制肃氏商会的船队规模。
赵弘润思考了一番,最终还是同意了李粱的要求。毕竟就目前而言,肃氏商会的确算是正在从户部手中抢饭吃,这也算是变相地损害国家利益,因此做得太过的确不好。
而肃氏商会虽说目前遭到限制,但是这没有关系,因为只要等梁鲁渠建成,齐、鲁两国也加入到魏川楚三方的贸易路线后,到时候单单户部根本无法消化庞大的齐鲁两国市场,对肃氏商会的限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了。
正因为这样,肃王党并没有大肆地招揽地方贵族,一来是目前盘子里的肥肉还不够太多的人去分,二来嘛,最近在国内,雍王与庆王的势头相当猛,因此国内的贵族,也并非人人都看好肃王。
总得来说,目前选择投奔肃王的,大多都是一些国内二流的贵族,并未想着成为从龙之臣,而是单纯为了金钱方面的利益。
至于那些足以影响舆论的大贵族、大世族,相比之下还是更愿意投奔雍王,或者是襄王与庆王。
不过对此,三叔公赵来峪已经很满意了,毕竟在他的劝导下,赵弘润正在逐步改变对贵族的态度,终于愿意分给后者一些利益。
就目前而言,这就足够了,倘若做得太过,很容易引起雍王、襄王、庆王那边的警惕。
不得不说,三叔公赵来峪算是目前为数不多的,希望并且企图将肃王赵弘润推上魏国君王位置的人。
八月初五的傍晚,当赵弘润回到肃王府时,他惊讶地发现王府里来了一位贵客,即黄邑沈氏的嫡长子、沈淑妃的长兄,同时也是赵弘润与赵弘宣的大舅,沈绪。
“大舅?”
当赵弘润在王府里的书房里看到沈绪的时候,他着实有些惊喜。
说实话,大舅沈绪与赵弘润的关系,并不是太亲近,但因为沈淑妃的关系,沈绪以往每年到大梁来看望他妹妹沈淑妃的时候,总是会带一些礼物过来,其中也包括给赵弘润的礼物。
因此,虽说沈绪与赵弘润并不太亲近,但因为做到了一碗水端平,并没有因为赵弘润是他妹妹的养子而区别对待,是故,赵弘润对这位大舅的印象非常好。
在赵弘润的印象中,大舅沈绪也是一位性格内敛且颇好面子的人,至于从三年前他赵弘润逐渐在宫廷以及朝野展露头角之后,黄邑沈氏为了避免别人说三道四,就慢慢减少了来大梁的次数,从一开始一年来两三回,变成了后来一年一次。
尤其是赵弘润征讨三川、开辟了三川贸易的那一年,沈绪干脆就没有到大梁来,一直等到次年七月份,等到赵弘润妥协且对国内的贵族开放了三川后,这位大舅这才偷偷来了一趟大梁,要不是事后沈淑妃提过,赵弘润甚至不知道沈绪来过。
不得不说,这让赵弘润感到有些好笑,同时也对家规甚严的黄邑沈氏更为高看几分,尽管事实上他与黄邑沈氏的接触并不算多。
“大舅何时到的大梁?可曾探望过母妃了?”
赵弘润将沈绪请到府内的偏殿,吩咐府内下人准备酒菜。
沈绪闻言微笑着说道:“是今日晌午到了大梁,入城之后便直奔皇宫,见了淑妃娘娘一面,把家里的事与淑妃娘娘说了之后,淑妃娘娘让我亲自来向殿下表达谢意。”
单看沈绪将自己的亲妹妹尊称为淑妃娘娘,将自己的外甥尊称为殿下,就知道这是一位什么样性格的人。
至少赵弘润就觉得与这位舅舅打交道挺累人的。
“大舅,我不是说过好多回了嘛,你直接叫我弘润即可。”赵弘润挠了挠额头,有些苦恼地说道。
“礼不可废、礼不可废。”沈绪连连摆手。
赵弘润无奈地摇了摇头,遂岔开了话题问道:“大舅此番前来,想必黄邑那边已经部署妥当了吧?”
沈绪点了点头,表情有些严肃地说道:“自从收到殿下的书信后,家中便在黄邑购置了几间临街的铺子,前些日子已经开张了……”
“恭喜恭喜。”赵弘润笑着拱了拱手,然而沈绪的表情却显得有些尴尬。
广告位置下